站姿體前彎(Toe Touch)

最基本的訓練前動作檢測

坐姿體前彎,是許多台灣人國小時期的回憶,每隔幾年體育課都會量測一次,學校會用這個成績來判斷學生大腿後側與下背的活動範圍。有許多人會發現,隨著坐姿的生活模式越來越長,無論坐姿或是站姿體前彎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,總是用「老了,不像小時候這麼軟Q了」一句話帶過。

.

事實上,研究顯示,站姿體前彎(Toe Touch)不足與下背痛風險息息相關,也會降低訓練的效益,除了大腿後側與下背柔軟度不足之外,可能連足底、小腿、胸腰筋膜、胸肩、甚至是頭部筋膜都有關係。往更深一層的意義思考,這些肌肉與筋膜為何如此緊繃? 是核心的問題? 骨盆不會轉動? 還是其他的問題呢?

.

站姿體前彎是教練們評估動作時最基本的武器,屬於多關節整體(Global)動作評估的一環,一位體前彎摸不到地板的個案,代表著教練需要為他特別設計動作來降低訓練風險,但是站在整體健康的角度,能夠「促進長期體前彎的能力」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
.

“哪邊緊就放鬆哪邊的思維,只能帶出暫時的效果,有時候甚至會加劇後續傷害的風險,一個錯誤的伸展方式可能只是在壓迫你的腰椎。”

.

對於體前彎動作評估,一位有經驗的教練通常會往幾個方向去觀察:

  • 髖關節活動角度
  • 下背活動角度
  • 核心整合模式
  • 骨盆前轉模式
  • 重心轉移模式
broken image

同時會和其他檢測一併評估可能的原因。有趣的是,有些人在站姿下摸不到腳尖,在坐姿下卻可以摸到腳尖,或是在躺姿下可以做到相對應的抬腳動作,那就該排除關節卡住或肌肉緊繃的問題,而懷疑是「動作控制」的問題,這意味著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該主動收縮的肌肉不知道如何在站姿下主動收縮,或/且該被伸長的肌肉不知道如何在站姿下不再緊縮不放
.

而這就需要安排其他的動作來訓練「大腦」,就像是為電腦灌入不同的程式,使電腦可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一樣。如果能妥善安排,在下肢訓練前,操作一些促進體前彎的動作,就能夠對主要訓練項目(例如:深蹲、硬舉、分腿蹲、跑步等)產生優化的效果,減輕訓練傷害風險並且提高訓練效益。
這裡分享一個簡單的動作練習,讀者不妨現在就嘗試看看,是否能提升體前彎的能力吧。

by Sean教練